五百億“花經濟” 五百億“魚產業”
加快推進都市現代農業強市建設,是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支撐。11月13日,16屆111次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廣州市加快建設都市現代農業強市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以建設都市現代農業強市為核心目標,結合廣州實際,提出全力打造“一樞紐兩中心三高地”,力爭2035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并制定十大重點行動,推動《規劃》落地。

增城朱村萬畝片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區。(資料圖片)
明確三階段發展目標
《規劃》明確了都市現代農業強市建設的三階段發展目標,系統規劃了從近期到本世紀中葉的農業農村發展路徑。
根據《規劃》,到2027年,廣州都市現代農業強市建設將取得顯著進展。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鞏固提升,農業科技協同創新體系更高效,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更健全,農業國際競爭力穩步提高。嶺南特色新鄉村建設將取得明顯進展,鄉村生態有效改善,農村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2035年,廣州計劃基本建成都市現代農業強市,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在全國前列。屆時,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將更加安全、優質、高效,產業向科技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全鏈條增值能力顯著增強。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能級大幅提升,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鄉村人居環境整潔優美,生態低碳成為普遍形態,公共服務實現均衡覆蓋,城鄉融合深度發展,農民就業更加充分、收入持續增長、生活更有保障。
到本世紀中葉,廣州將全面建成彰顯中國氣派、嶺南風韻的都市現代農業強市。農業將發展為智慧高效、綠色持續的現代產業,農村成為宜居宜業、和美共富的現代家園,農民成為有尊嚴、有獲得感、有吸引力的職業。城鄉發展實現高度融合,嶺南文化充分彰顯,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實現,廣州將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之路的重要窗口。
系統部署六大重點任務
《規劃》圍繞保障糧食安全、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等重點方向,系統部署六大重點任務,為廣州農業高質量發展明確實施路徑。
《規劃》提出全方位強化穩產保供,構建集約高效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力爭到2035年,全市蔬菜年產量穩定在420萬噸以上,養殖水產品產量穩定在48萬噸以上,肉類產量穩定在10萬噸以上;同時著力打造花都魚苗、南沙青蟹、從化山泉魚等十億級產業集群,筑牢市民“菜籃子”根基。
《規劃》明確了一系列具有本地特色的舉措和目標。例如,打造國際一流花卉產業高地,力爭2035年全市花卉全產業鏈產值達500億元;建設全國特色水果產銷中心,推進南沙國際榴蓮儲運加工中心等國際化優質水果集散中心建設;打造觀賞魚都市特色產業新標桿,力爭全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元。
在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方面,《規劃》提出全鏈條推進產業融合,提升農業總部經濟能級,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力爭到2035年,全市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300家,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戶比例達80%;重點建設絲苗米、優質蔬菜、北回歸線荔枝、精品花卉、生態畜禽和現代漁業六大產業集群。
為高質量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推動城鄉融合,《規劃》明確促進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公共服務均等化,持續鞏固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健全農村基礎設施。力爭到203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均穩定在100%。
此外,在擴大農業對外開放方面,《規劃》重點依托南沙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等戰略平臺,推動農業領域規則、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引領內地、面向世界的農業高水平開放樞紐,構建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農業開放型經濟新體系。高標準建設南沙農業制度型開放先行區,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
“一樞紐兩中心三高地”
一樞紐
粵港澳大灣區數智化農產品供應鏈核心樞紐
兩中心
全國農業科技創新重要策源中心
嶺南特色農業品牌孵化創新中心
三高地
綠色低碳生態農業樣板地
高水平農業對外開放合作引領地
現代化人民城市城鄉融合發展標桿地
十大重點行動
1 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行動
2 高標準農田建設行動
3 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行動
4 農業科技能力提升行動
5 “穗字種業”振興行動
6 嶺南特色農業品牌提升行動
7 現代農業綠色發展行動
8 農業總部經濟高地建設行動
9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建設行動
10 農業對外開放合作提升行動
- 2025-11-14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推動建設都市現代農業強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