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江規劃綠地增加約40%提升生態走廊功能 珠江兩岸將成世界級濱水區
昨日的市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珠江景觀帶重點區段(三個十公里)城市設計與景觀詳細規劃導則》,針對珠江前航道白鵝潭三江口至南海神廟的三十公里核心段開展城市設計并提出景觀詳細規劃導則,指導珠江核心段沿岸的規劃建設。
塑造市民樂享的濱江開放綠帶
據悉,該項工作是《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中廣州總體城市設計專項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規劃貫徹落實《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的重點打造三個十公里的要求,延續珠江黃金岸線建設工作,以珠江水系為脈,按照建設活力美好全球城市、樞紐型網絡城市要求,把廣州建設成為國際一流城市,構建云山珠水相望的景觀視廊,彰顯珠江文化魅力,打造“大美珠江”,精雕細琢塑造花城如詩、珠水如畫的世界級濱水區,實現精品珠江三十公里大開放,規劃建設貫通的珠江、開放的珠江、文化的珠江。
未來的珠江三個十公里岸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呢?本次珠江景觀帶城市設計中為我們描繪了美好圖景——
首先,要構建行間見綠、開放疏朗、生態宜人的濱江生態開放綠帶。嚴控河道藍線和濱江綠線,沿岸規劃建設100~200米寬度的濱江綠帶,濱江規劃綠地增加約40%,保留珠江兩岸更多寬闊綠地,提升濱江生態走廊功能。嚴控濱江建筑高度與整體尺度,塑造前低后高、錯落有致的濱江建筑形態,打造開放疏朗、生態宜人、市民樂享的濱江生態綠色長廊。
市國規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東部10公里的珠江岸線中,也就是黃埔魚珠等地,有不少退二進三的企業和港口用地,這些都是可以增加濱江綠地的重要地段。
此外,要挖掘珠江母親河的文化魅力,把更開放、更開敞、更生態的濱江公共空間留給市民。挖掘廣州已有之美和珠江沿岸文化魅力,精心打造珠江沿岸重要節點,利用西關尋蹤路、工業拾遺路等7條“最廣州”歷史文化步行路徑,串聯廣州歷史文化街區、文物古跡、特色工業遺產、地道美食等城市目的地,形成由“目的地-路徑”構成的珠江濱水公共空間體系。同時優化濱江綠帶公共空間品質,在沿岸綠帶中增加景觀雕塑、藝術小品等藝術文化設施,設置主題廣場、最佳攝影點等公共活動場地,完善休憩服務點、公廁等公共設施。
提升南北兩岸慢行聯系
其次,將貫通珠江兩岸30公里,提升南北兩岸慢行聯系。推進30公里珠江貫通核心工作,打通存在的3類16處斷點,貫通珠江兩岸濱江慢行路徑,實現濱江品質整體“大提升”。塑造濱江橋梁風貌,以“一橋一景”為目標,以“微改造”為策略,針對人民大橋、解放大橋等11座橋梁,逐一確定優化策略與主題定位,提升橋梁風貌特色、慢行空間及景觀設施。
市國規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16處斷點在北岸主要是一些因各種原因被占用的濱江用地;而南岸則多是因為河涌造成沿江岸線隔斷。記者走訪也發現,沿江中路的本色酒吧將濱江岸線徹底截斷大約60米,酒吧建筑還向江面擴展出了十幾米,需要市民繞行;此外,酒吧旁邊是一段圍蔽施工點,市民不得不從旁邊一條小道繞過施工點進入臨江道。據附近保安介紹,這個圍蔽施工點20多年了一直都圍著,原本打算建樓房,地基都打好了,后來卻不了了之在一旁擱置。
而在南岸的珠江泳場附近,因為海珠涌匯入珠江,造成此處岸線被阻斷,步行者需要上十幾級的臺階,從江邊走上路面,然后再下臺階,才能再走回江邊。經常在珠江邊跑步的陳先生告訴記者:“這樣就不太方便,跑步的節奏都被打亂了;尤其是對于騎行的人來說,需要推著自行車上上下下,很費勁。”此外,到了靠近獵德橋的地方,同樣的問題再次出現,因為黃埔涌匯入珠江,又有一個高出岸線的小橋需要跨越。
對此,市國規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本次規劃是面向實施的,近期的重點工作就是推進珠江兩岸貫通,打通濱江斷點,新建濱江綠地,將濱江綠帶打造為廣州最亮麗風景線。
遠期恢復西濠涌
本次珠江景觀帶城市設計還提出,要構建珠江兩岸中西合璧、現代多元、生態低碳的濱江總體風貌。“西十公里”以中西合璧為特點,展現城市變遷的花園式濱水長廊。“中十公里”以現代多元為特點,凸顯大都市文化魅力和創新集聚特色的嶺南水岸;“東十公里”以生態低碳為特點,展現活力與開放的現代化港城。從人的觀賞尺度出發,形成城市標志性、城市主題性、歷史文化類共3類11處濱江特色場景,包括三江之匯(白天鵝-白鵝潭-洲頭咀)、琶西創聚(琶洲西區)、一島兩灣(第二中央商務區)等,通過精細化設計重要視點視域與觀賞場所,營造高品質的場景觀賞效果。與此同時,復興老城歷史傳統格局,恢復嶺南河涌濱水景觀。在整體復興廣州古城傳統格局的思路下,延續傳統中軸線空間序列,探索研究古城墻遺跡恢復,塑造圣心教堂等城市客廳。利用河涌水系連接云山珠水城市格局,將濱水景觀縱向引入城市腹地。規劃遠期恢復位于西堤的西濠涌,沿河涌兩岸打造高品質的濱水空間與騎樓水街,改善沿江社區人居環境。
打造沿江產業集聚區
珠江景觀帶同時也是產業集聚區,規劃中提出,恢復老城千年商埠風采。老城改造要“喝得了涼茶嘆得了咖啡”,通過系統、全面地認識與平衡老城的新與舊、傳統與現代、文化與活力的關系,融入藝術文化、城市消費、觀光旅游、創意辦公、展示展覽等高品質業態功能,為老城濱江業態注入新活力。
發揮“黃金三角區”輻射帶動作用。發揮珠江新城、國際金融城、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黃金三角區”輻射帶動作用,沿珠江集聚8個重大產業平臺,發揮珠江沿岸創新資源優勢,形成沿江總部、金融、科技創新產業集聚區,打造國際競合中的產業發展驅動引擎。
充分利用東部沿江發展帶位于粵港澳大灣區東西岸交匯頂點的區位特點,發揮黃埔航運物流貿易基礎和千年海絲文化積淀優勢,對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發展,吸引會議商貿、科技創新、文化商旅等高端要素沿江集聚與布局,支撐廣州更好地融入灣區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