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經濟時代,城市競爭力已經同數據配置能力不可分割。
近日,在廣州數據交易所,廣州首個公共數據運營產品“企業經營健康指數”順利完成交易。
這意味著,廣州在探索公共數據運營模式、釋放公共數據潛能、打造公共數據運營新高地上,再進一步。
數據顯示,我國公共數據占數據總量的比重達70%-80%。作為國內數字經濟大市,廣州擁有海量公共數據資源及豐富應用場景。
這一次,廣州圍繞“公共數據多源供給、數據價值多維開發、數據流通安全可控”的目標,率先將公共數據以授權運營產品形式進場交易。這對推動公共數據產品合規出域,大力促進數據要素合規流通應用意義不小。
廣州,正有效兼顧數據共享開放與風險監管,努力探索公共數據運營的“廣州模式”。
可憑借“企業經營健康指數”申請貸款
“企業經營健康指數”這一產品到底是什么?
這是一款以普惠金融為應用場景的數據產品。
簡單來看,它將政府部門掌握的企業住房公積金繳存數據、社保繳存數據以及商事經營數據3大類共計12項公共數據資源,經隱私保護計算后加工形成,在合規審查登記后進場交易,為金融機構發放信貸產品提供融資信用支持。
推出這一產品,主要目的是服務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在推出前,廣州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會同相關部門及機構開展了深入調研,充分評估了金融服務領域需求,以助力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問題為切入點,采取數據產品“定制化”供給模式。
廣州金融控股集團下屬金融科技企業負責人吳仁翔說,中小微企業融資難,主要難在通過傳統的信貸服務模式,很難解決信息不對稱,進行準確的風險定價,導致銀行對小微企業存在不敢貸、不愿貸的現象。
“將企業經營健康指數納入貸前貸中貸后管理指標,可有效緩解銀行風險,促進銀行服務中小微企業效能。”吳仁翔表示,企業經營健康指數也可幫助企業了解自身的經營狀況,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調整和改進,從而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
這一產品具體將如何應用?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分行黨委委員劉樂樂認為,在該行信貸業務應用上,企業經營健康指數產品提供了更加全面、客觀、權威的企業評估數據,從而提高了貸款風險管理能力和貸款決策的準確性。
“首先在信用評估方面,可以對企業信用狀況進行評估,包括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管理等方面綜合評價。其次在風險管理方面,可以更加全面了解市場風險、法律風險、品牌風險等。”劉樂樂說,在這基礎上,銀行可以制定更加科學嚴謹的貸款決策策略,包括貸款額度、貸款期限、貸款利率、貸款渠道等,進而推出更加標準化、便捷化,更加貼近市場需求的信貸產品。
以普惠金融信貸為例,建行以自身信貸評價體系為基礎,結合“企業經營健康指數”中的工商、人力、住房等數據維度,推出了云稅貸、信用快貸、小微快貸等系列全線上純信用自主申請支用的信貸產品。
企業主可憑借自身良好的“企業經營健康指數”足不出戶申請貸款。據統計,建行廣州分行近5年發放小微企業線上純信用貸款超過500億元,其中三年疫情防控期間就超過350億元,但不良率保持在可控范圍之內。
無場景不交易
雖然名為數據交易所,但廣州數據交易所做的并不是原始數據的買賣。
“不能把數據交易所理解成簡單的數據買賣:我有一份數據,你花錢我就拷貝給你。我們更多做的是根據場景,通過算法、技術處理形成數據產品來交易。”廣州數據交易所總經理魏東說。
廣州數據交易所首先要做的,就是促進數據交易安全合規,讓交易雙方更放心。
為何要做這樣的工作?
當前,有大量數據通過場外“黑市”完成交易。比如市民會接到騷擾電話,這就是場外“黑市”帶來的結果,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要讓數據交易從場外“搬到”場內。同時,數據交易過程中,交易雙方會有顧慮,擔心交易過程中會出現不合規合法的情況。
“通過我們的合規審核,希望能推動高效、便利、合規的場內交易。”魏東表示,廣州數據交易所通過合規培育,推進數據產品有序進場交易,產品的最終合規審核是由廣東數據資產登記合規委員會進行的。這是廣東在全國率先探索成立的數據合規委員會,建立合規會審機制,確保數據資產合規登記權威性。
廣州數據交易所所有數據產品均堅持“無場景不登記、無登記不交易、不合規不掛牌”的原則合規登記,基于“無場景不交易”的要求規范入場,落實數據“可用不可見、可控可計量”以及“數據不出域”的安全保障。
截至當前,廣州數據交易所已有超過260家會員進場,累計1220項交易標的申請入場交易,累計交易金額突破10億元,不斷規范了行業數據流通交易生態。
打開廣州數據交易所官網,可以看到名為行業數據指數發布平臺的欄目,里面的指數涉及交通、民生、公共資源等,這是廣州數據交易所服務平臺建設的一大創新。
“深圳證券交易所有深市指數,上海證券交易所也有上證系列指數,我們也發布了全國首個數據交易領域行業數據指數發布平臺。”魏東觀察發現,這些跨行業的數據指數可以根據新需求,融合形成新的數據產品。
目前,廣州數據交易所發布80余項行業數據指數,涵蓋財經金融、能源電力、交通旅游、智慧城市、船運船舶、醫藥健康、知識產權、公共資源、農業水產、人力管理等10個行業,將幫助市場了解行業運行情況和發展態勢,洞悉未來市場發展趨勢。
一種“松綁”
廣州擁有海量數據,率先將公共數據以授權運營產品形式進場交易,從更長遠的意義上看,這是一種“松綁”。
“我們以促進數據價值發揮為核心目標,通過多元化開放開發,淡化數據所有權,強調數據使用權,為新型數據商和公共數據運營機構等參與方‘松綁’,把大家把工作重心放到數據流通和價值創造上,不斷提高數據產品質量和數據交易的活躍度。”廣州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數據交易作為一種新興業態,整體發展還處于探索階段,需要數源單位、公共數據運營機構、數據商、數據交易所、數據使用方等多方主體協同發力,建立起“政府指導、企業參與、市場運營”的合作共贏模式。
具體來看,在“企業經營健康指數”交易過程中,省、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部門等數源單位作為數據資源持有者,負責向公共數據運營機構提供經安全計算技術處理后的密文“計算因子”。
公共數據運營機構則以密文“計算因子”為基礎,結合特定算法進行融合計算,獲得輸出計算結果的新數據持有權。
數據商將上述新數據進一步開發成進場交易的普惠金融數據產品,獲得最終數據產品經營權。
這就是一個多方參與的完整數據交易閉環。
據廣州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公共數據運營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省、市政務數據管理部門密切配合,全流程監管產品“供給、加工、交易”。在多方安全計算技術支撐下,數據產品以計算結果形式出域,為數據安全規范流通提供屏障,有力保護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
據透露,2023年,廣州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將在繼續深化數據賦能基層治理的同時,將推動設立高規格的數據工作委員會,加快構建更加完善的數據基礎制度體系,完善全方位數字政府安全保障體系,創新開展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推出一系列高質量公共數據運營產品,努力探索數據要素市場化的“廣州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