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獲批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先行先試試點
近日,2025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數博會)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行,廣州獲批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先行先試試點,實踐經驗寫入國家指南,多項成果亮相2025數博會,彰顯廣州數據工作領先實力。
從城市可信數據空間到醫學數據集的產業化應用,從公共數據授權運營的“廣州模式”到數字政府轉型的“GI革命”,廣州不僅以數據要素為核心重構了城市發展邏輯,更以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的擔當,探索出一條“超大城市數據治理+灣區產業生態共建”的全新路徑。
從“試點探路”到“國家示范”
超大城市治理,關鍵在數據,難點也在數據。廣州以“敢為人先”的擔當,率先探索公共數據授權運營,出臺全國首份城市級運營服務收費標準,讓公共數據在“公益屬性”與“市場活力”間找到精準平衡點,為全國超大城市破解“數據沉睡”難題提供廣州方案,相關經驗寫入國家《公共數據資源授權運營實施指南》。
目前,廣州已推動38個登記主體登記超260項公共數據資源,已完成超50個公共數據產品和服務的開發利用“快申速審”。“住建、金融等領域5000多項數據目錄的開放,為我們開發數據產品鋪就了快車道。”數據商的心聲,正是廣州以數據優化城市治理、服務市場主體的生動注腳。
從“單點突破”到“生態構建”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廣州始終以“數據互通”破解“區域壁壘”,以“生態共建”激活“灣區動能”。
在國家數據局數字中國建設推進會上,廣州作為城市可信數據空間方向唯一代表,分享“數聚中樞”模式。這個以公共數據運營為突破口的創新實踐,已建成12大產業專區、37個高價值場景,覆蓋醫療健康、智慧交通等重點領域,吸引數據要素企業和交易所共建“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協同生態,讓數據成為串聯灣區產業的“黃金紐帶”。
醫療領域的突破尤為亮眼:廣東省人民醫院建設的“跨域醫學多模態大模型評測數據集”,為灣區醫學AI產業筑牢“標準基座”;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的“腦疾病監測數據集”,已支撐腦機接口技術轉化,助力灣區在腦科學領域搶占先機。這些高質量數據集,正成為灣區科研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數據基座”。
從“基礎設施”到“灣區樞紐”
數據基礎設施是灣區協同發展的“隱形橋梁”。廣州獲批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先行先試試點,立足國際航空、航運樞紐的區位優勢,打造“數港為核、空港海港協同”的架構。
數港方面,以公共數據為引領,逐步引導行業數據、企業數據開放,累計匯聚900多億條公共數據,接入生態主體超80家;空港方面,圍繞航空港數據流及典型業務場景,對接交通、商務、廣州空港委、白云機場等單位與企業,匯聚約1.81億條信息,打造花都交通可信數據空間;海港方面,以全球數源中心數場基礎設施為依托,覆蓋農特產品、食品、日化等16個重點行業,服務近6萬個人用戶,實現“公共數據+行業數據+跨境數據”的場景融合,為跨境貿易便利化、綠色供應鏈協同等灣區重點領域提供“數據支撐”。
這是繼“全球數源中心”后,廣州又一國家級數據基建試點,正逐步構建“立足灣區、聯通全國”的數據流通網絡。
從“城市治理”到“基建標桿”
此次數博會上,廣州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申報的《廣州市創新應用“PDCA”循環治理理念,加快推進政府履職和政務運行數字化轉型》成果,從全國眾多案例中脫穎而出,入選全國數字政府創新案例。廣州打造超大城市級數字政府運行智能分析系統(GI系統),構建“17351”架構,即1條“PDCA”政府指揮調度主線、7大領域數字化轉型、3標5國指標體系、1個GI總平臺,實現政府履職全流程線上留痕與剛性運轉。GI系統創新推出“指標亮燈”“數據穿透”等功能,深化AI賦能政府治理,推動“AI+GI”智能化升級,為超大城市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治理范式”。
關注 · 廣州政府網